导航

教苑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教苑文学 >> 正文

矛盾:薛宝钗的魅力之处 ——《红楼梦》读后感

发布者:丁文珺 发布日期:2023-11-07 访问量:

认知上,有一部分人似乎总是在将宝钗与黛玉对比中对后者有着一种非理智的偏爱,其具体表现在在解读诗谶“任是无情也动人”将宝钗加以标签化“无情”概括;在宝钗劝诫宝玉读书科考时,加以“迂腐古板”一概而论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受当时淡泊名利的审美基因作祟,其展示的野心与抱负不被文人所喜。

对于这种“抑钗扬黛”现象,我十分认同欧丽娟老师的观点:一是在作者的人物刻画上,曹对于黛玉的刻画选择了“探照剖析式”,使人物更多的真实想法可以由内而外,敞亮明晰,一览无余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读者更能真切的感受到黛玉的成长与反思以及宝黛感情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对于宝钗的刻画,则选择了“投影扫描式”,很少对宝钗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多用“浑然不觉”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遐思。人们通常会对一个敞亮透明的人物卸下防备,也会对一个戴上面具的人心生戒备与恐惧二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主义盛行也极大推动了人们对于不受束缚角色的认同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强调个体,否认集体及关系的存在,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架构在伦常基础上的关系网络因此受到巨大冲击。宝钗是活在关系网络中的人物,而黛玉却是在尝试跳出既有的群体调节模式,是具有个人主义的人物。

佛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形人物,因为前者性格中的矛盾能产生足够的张力曹公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也正如圆形人物一般,鲜少有人是非黑即白,单一的代表着一种观念和功能。宝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矛盾在的身上体现淋漓尽致。

首先,娘胎里自带的热毒与“冷香丸”的矛盾。热毒,一是生理上的疾病,例如,红楼梦91回中,宝钗处理薛蟠事务时多日操劳,导致满面通红,身如燔灼;二是心底压抑的欲望,例如,红楼梦45回中,宝钗私下批评黛玉看西厢记这样的“不伦不类”书籍,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宝钗也是看过的宝钗蘅芜苑的书架上只放了两本书籍,绝不是因为她不爱看书,而是当时的大环境普遍认为,女红针线更是女子应该所掌握的,宝钗心里守着“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所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尽力在往当时所倡导的规范去靠。

二是滴翠亭“德不配位”的矛盾许多读者反感薛宝钗,正是因为她在此处不慎偷听到小红的对话,还利用黛玉为自己开脱。这样的做法是自私的,欠妥当的,与读者心中的君子形象大相径庭。我们要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呢?曹公塑造的宝钗虽未在书中言明自封君子,但是宝钗一直在朝着君子的这个方向塑造自我,因而在大观园中,她的行为规范相较于他人来说是最符合君子要求的,所以探春才会给她封“蘅芜君”,曹公才会在衡芜苑的景致刻画中加上屈子所说的“芝香草”。但是最符合并不代表她就是君子了,君子的要求是很高的,连孔夫子都要“吾日三省吾身”才能做到,我们又如何能将十五岁的宝钗与七十岁的孔夫子同日而语呢?

回归标题,我为什么觉得这种矛盾是一种美丽之处从哲学的角度来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有了矛盾,我们才有了探索勇气与决心。当下,我们Z时代的中国女孩,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从黛玉到宝钗慢慢转变的。学生时代,我们花心思搭建每一次舞台;长大后,我们花心思消化每一次冷场。我们像黛玉那样,用成长型思维慢慢成熟;我们像宝钗一样,朝着理想方向塑造自我。

 

 

上一条:星光

下一条:水的隐晦,雪的皎洁

关闭